欢迎光临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官方网站
热点关注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优势 助力企业出海

发布日期:2025-04-09 发布:《中国中小企业》杂志 字号:

湾区智造 《中国中小企业》2025年第3期


助力企业出海1.png


编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对外贸易发展”被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多位代表、委员也在今年两会建议提案中,从“反内卷”、全产业链出海、汽车出海、跨境电商等多个方面,为未来的中国企业出海给出指导性建议。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无异于出海“桥头堡”。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制度优势、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的基因。


       当数字化转型、出海等关键词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之路上的必答题,有哪些“伙伴”可以帮助他们成功迈向国际市场、实现“拼船出海”?


       近期,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下称生产力局)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开展“大湾区集思汇”系列活动,对接企业出海需求,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企业发展痛点 “集思”搭建合作桥梁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9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报告中更是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生产力局积极发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在内地推动“9+3+1”发展计划——通过已设立的9个新质生产力及新型工业化服务基地,以及未来将筹建的3个卓越技术中心和1个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为内地企业提供研发和技术服务。


      今年2月,生产力局正式启动“大湾区集思汇”活动,了解大湾区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出海、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痛点与需求,与政府部门及商协会协同资源,助力业界探索发展新路径。


      生产力局总裁毕坚文、首席数码总监兼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等管理层带队,4天内走访了东莞、中山、珠海、江门、佛山、肇庆、广州、惠州等8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行程超过1100公里,吸引了超过600家本地及港资企业和20多位商协会代表参加。


      在“大湾区集思汇(惠州)”活动中,生产力局走进惠州仲恺高新区,了解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仲恺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设备利用率低、产能闲置、同质化竞争以及订单波动等问题,犹如一道道难关横亘在企业面前。”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俊表示,仲恺高新区正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生产力服务业的发展,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仲恺高新区已有8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但这一数字仍不足以支撑其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化转型基地的目标,亟需引入更多力量推动制造业迈向更高层级。”


      黎少斌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他解释道,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极大地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信息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掌握了自身的数据,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


      生产力局内地业务总经理张丽英表示,生产局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和“工业4.0”等领域,具备强大技术与服务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全方位支持。“希望能够将生产力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以及新质生产力等理念引入仲恺高新区,进而辐射整个惠州市制造业产业。”


      企业交流环节,仲恺高新区内一家智能家电公司今年计划出海,但面临消费习惯、市场调研、品牌建设等复杂问题,急需专业指导。黎少斌表示,生产力局今年将重点帮助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向国际市场。“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已前往多个热门地区考察,积累大量海外市场信息,计划通过组织考察团和参展等方式,带领内地企业深入了解海外市场,寻找合作机会。”


      通过一系列“集思汇”活动,生产力局将服务与机遇送上门,为大湾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促进了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香港的先进技术、国际化视野与内地城市的产业基础、市场潜力相结合,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744248930134612.jpg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大湾区集思汇”活动东莞站


城市合作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


       当科创成为两座城市之间连接和对话的关键词,会碰撞出什么样闪亮的火花?


       今年2月19日,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联合生产力局共同推出了“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旨在通过香港创新科技体系赋能东莞传统制造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该计划实施周期为2025年至2027年,将为东莞市制造业企业提供新型工业化技术评估项目,并支持东莞市制造业先导企业开展新型工业化咨询辅导及合作研发项目。


1744248969565740.jpg

“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签约仪式现场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表示,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东莞的纺织服装亟待智能化蝶变,模具制造呼唤数字化新生,玩具产业渴求绿色化转型,这些种种亟需借助更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


       莞港同属大湾区城市,彼此优势禀赋各有千秋。相对而言,东莞在制造业上优势明显,全市构建了大科学装置、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中试验证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集群、5000亿级装备制造集群,以及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三大千亿集群;在莞港科技合作上,东莞有足够的诚意、优质的服务和充足的空间来吸纳香港的创新要素和技术优势。


       “东莞是世界工厂的大脑和中心,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为更多企业出海出谋划策。”黎少斌表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众多的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服务机构,科创资源丰富。在此次计划中,生产力局将对接东莞企业和香港服务商,参与企业定制化服务,并创造新的应用场景,致力实现跨行业、跨学科、跨要素的技术集成创新。


       乘政策东风,借香港之桥,突破技术瓶颈,攀登价值链高峰。此次莞港合作实施的“Tech100+赋能计划”,正是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表示:“作为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生产力局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坚实发展,不断扩大海内外产学研的合作伙伴网络,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和国际应用场景,成为更多内地专精特新、高科技企业出海的‘超级增值人’,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贡献香港力量。


       延伸阅读

京港科技创新合作 共筑国际科创高地


       今年3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下称生产力局)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关村管委会)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主办“2025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京港科技创新论坛”。生产力局在会上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旨在发挥京港两地独特优势,是京港科创协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助力企业出海4.jpg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表示:“生产力局作为香港创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积极推动京港创新体系共融。去年9月在第二十七届京港洽谈会上,生产力局与中关村青创中心共同建立‘京港研发加速中心’,今年我们将继续为京港科技合作注入更多更强劲的创新动力。随着‘全球南方’经济体的崛起,生产力局将继续强化香港‘内联外通’‘科创领航’的优势,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助力企业出海,探索两地创新合作的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机遇。”


       作为生产力局推动京港合作的重要一环,论坛举办当日,生产力局与首批签署科研合作意向协议的企业之一——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他山科技),共同探讨了京港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跨境合作平台、推动内地科技企业扬帆出海等热点问题。


       作为从事国内尖端触觉感知技术的硬科技公司,他山科技首席执行官马扬表示:“内地的企业想要出海,需要面对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国外的供应链市场并不完备。”马扬以机器人合作举例,类似于他山科技这样的企业在内地只需要给客户提供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解决或设计方案,而他山科技本身不用去生产一个机器人;但在内地以外的市场,更多的客户需要的不是技术整合,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在上下游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生产力局和他山科技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典范模式之一。生产力局通过为企业提供实际的应用场景,有效助力企业研发具体的产品,让技术出海有了抓手。截至目前,他山科技已经与生产力局展开了4个具身智能方向项目的紧密合作,未来还会有更多合作项目落地。


本文刊发于《中国中小企业》杂志

2025年第3期“湾区智造”栏目